來自痛苦的反擊:越刻意不去想越令自己痛苦?- 白熊效應⁣

內容大綱

每個人心裏或許都埋藏著一些想不惜一切遺忘的人和事,例如告白被拒絕、在重要的場合出醜、與好友的爭執⋯⋯你也有這些忘不掉的心事嗎?⁣

明明已經努力提醒自己別再憶起這些羞恥或痛苦的經歷,為甚麼它們總是在腦海中揮之不去?⁣


【是甚麼令我們的痛苦反彈?】⁣

在一項關於思想壓抑的研究中,受測者須在五分鐘內以言語表達任何所思所想,條件是不可想起白熊這種動物,每當想到白熊便要按鈴,有不少受測者表示難以抹去對白熊的想像。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命名為白熊效應 (white bear suppression),即是指當我們強行壓抑某些思想和記憶時,會令牠們出現的次數更頻繁。⁣

當我們嘗試壓抑某些回憶和感受時,人的注意力反而會更集中在該事上,因而大腦便會將其鎖定為目標並一直在腦海出現,直到大腦重新轉移目標或放棄壓抑為止。⁣

此外,當白熊實驗的受測者後來完成任務、要憶述對白熊的所思所想時,他們都能作出異常詳盡的描述。這是因為大腦完成了壓抑思想的任務,而且不再受「禁止想起」的指令所限,令白熊的記憶反彈得更強烈。⁣


【如何脫離白熊的陰影?】⁣

1. 焦點轉移:⁣
白熊效應雖然令煩人的念頭纏繞不去,但這其實也避免我們為了心中痛苦而自我欺騙或壓抑感受。要減輕這種效應造成的不安情緒,你可以選擇暫時轉移思想的對象。在白熊實驗中,另一組受測者在不能想白熊的同時,還追加了一項「想著紅色跑車」的要求,而他們想起白熊而按鈴的次數的確大大減少了。⁣

2. 正面擁抱:⁣
不過即使成功逃避了,並不代表問題的根源已經消除。最保險的方法仍是以心理健康的狀態面對痛苦,唯有意識到煩惱的存在才能克服它們。接納自己脆弱的一面,整頓一下具體的解決辦法,培養這些正面念頭皆有助我們解除逃避心態。勇敢面對的過程也許漫長而艱巨,但這種方法也會帶來一定的成就感呢。⁣


小編:白熊效應雖然有著令人困擾的一面,但只要換個角度看,它也可以是一種促使我們正視問題的防禦機制。對自己的感受坦誠,正面迎接內心的白熊亦有助放下痛苦呢!⁣

當你受忘不掉的痛苦所困時,又會採取哪些方法呢?留言跟我們分享一下吧~⁣

這篇內容對您有幫助嗎?訂閱我們接收更多有用資訊!

Share:

Leave a Reply

有煩惱?在等一等找到答案。

Trending

相關內容

情緒

減壓|越減越大壓力?測一測你的紓壓偏好 你的紓壓方式究竟有沒有用

不同人減壓的方式是不同的,但你知不知道,自己一直以來減壓的方式究竟有沒有用呢?如果你覺得壓力一直以來都還是存在,那麼可能就是你紓壓方式不佳而產生的副作用哦。這裏我們摘取《不累的生活》內的一個小測驗,想想你平時遇到壓力時,會做什麼的活動來減壓?看看你偏好的紓壓方式究竟有沒有效吧!

查看更多 »
個人成長

個案分享#03 我分唔清性同愛…

現年三十多歲的案主找到我,指他長期對性有過多的依賴和需求,但這種依賴影響到他的正常社交和與身邊人的相處。長期流連於這種生活模式的他已慢慢分不清「性」和「愛」的分別…

第一次諮詢時,我嘗試了解他行為背後的成因。案主分享到,他從小受父母相處影響,令他對於兩性之間的相處有困惑;父母的情緒和行為亦令他備感壓力。在朋友的影響下他第一次嘗試了找性工作者。後來頻率逐漸增加,他開始沈浸於尋找性伴侶的生活,習慣一有壓力便找性工作者發生關係。這成了他壓力的出口,慢慢地他產生了依賴,感覺不能自拔。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