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採用的心理諮詢及治療模式

內容大綱

不同的諮詢及治療模式有助治療師以不同角度切入,去理解客人的問題及設立切合的解決方案。不同治療師亦可能會偏好某種治療方式。這裡只是簡單概括地介紹,不同治療師或會有其更深入和獨特的了解,這裡並不包括所有治療方式,亦不代表治療師的實際做法喔。想體驗的話,快去預約服務吧!

一般的模式包括:

認知行為 (Cognitive Behavioural)

認知行為的核心理念是「心理症狀是源於較沒幫助的想法和行為模式」。因此處理症狀時,可先從想法入手。在諮詢的過程中,治療師會幫你覺察和評估自己的想法和行為模式,並建立解決問題的方法。認知行為模式比較著重當下你正面對的狀況,而不在於解釋個人成長和經歷如何導致這些狀況。


心理分析或心理動力 (Psychoanalytic/Psychodynamic)

從心理分析或心理動力的角度上,當一個人受傷了,往往會啟動自我防衛機制,把曾經發生的事情和痛苦的情感壓抑,使我們能逃避處理問題,但久而久之對心理構成壓力和負面影響。這個模式專注發掘客人行為、感受和想法背後的潛在意思和動機,並處理這些被抑壓的感受。


人本主義 (Humanistic Therapy)

人本主義著重人作為個體,作出理性決策和發展最大潛力的能力。常用模式包括:個人中心治療 (Client-centered therapy)、完形治療 (Gestalt therapy)及存在治療 (Existential therapy),著重客人有覺察和承擔自己問題的能力。


綜合治療 (Holistic Therapy)

很多治療師並不會單使用一種模式,他們會因應客人的獨特需要而拼合使用來自不同模式的元素。

這篇內容對您有幫助嗎?訂閱我們接收更多有用資訊!

Share:

Leave a Reply

有煩惱?在等一等找到答案。

Trending

相關內容

工作壓力

睡眠|你經常熬夜嗎?你經常整夜想着同一件事嗎? 失眠的惡性循環

你經常脾氣暴躁嗎?你經常徹夜未眠嗎?夜晚本應是我們睡覺、為工作了一整天的身體充電的時間,偏偏都市人常常因各種的原因無法好好休息,第二天起來,總是睡得很差,沒精打采、甚至感到脾氣暴躁。

良好的睡眠品質不但直接影響生理健康,對精神健康亦至關重要。很多人認為只要睡覺時間充足便足夠了,事實是,質素差的睡眠和睡眠不足對我們情緒的影響一樣大。

所以,我們應該追求的不單是充足的睡眠,更應該花時間改善我們的睡眠質素,睡覺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修復作用!

查看更多 »
人際關係

細數人生那些「社恐」時刻|社交恐懼QnA!心理諮詢師教你5招面對!

上次在現實動態收集了各位網友作為「社恐」的煩惱,發現大部分人的煩惱都很相似呢!你們也有以上提到的煩惱嗎?

【面對社交恐懼的5大方法】

1. 了解自己的恐懼

今次Q&A我們邀請到平台諮詢師 包綽勤小姐 為面對著相似問題的你們作分析。看過網友的回覆後,她提出了以下建議:面對社交恐懼的5大方法…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