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不愛了為甚麼還不離開?

內容大綱

相信沒有人在開始關係的時候已考慮要怎樣結束,但不論我們的意願,有些關係總會走到盡頭。當我們對伴侶的好感已消耗殆盡,為甚麼離開還是一個那麼困難的決定?

【我們怎樣決定離開或是留下?】

根據投資模型 (investment model) (Rusbult, 1980, 1983),如果我們覺得我們充分依賴那段關係去滿足我們的日常需求,便會選擇留下。

這個判斷基於三個因素:

1. 關係滿意度 (satisfaction)
我們從關係中得到的好處,是否多於我們在關係中付出的。當我們處於不快樂的關係中,我們可能會覺得投放在關係的資源是不值得的,因此才會考慮離開這個選項。

2. 投資 (investment)
我們可能覺得我們已在關係中投放了很多感情,如果結束關係,那麼我們付出過的時間和感情便會變得毫無意義,因此我們儘管對關係感到厭倦和不滿,也未必能當下下定決心離開,越長久的關係更是更難結束。

3. 替代品的質量 (quality of alternatives)
如果我們離開後,原本依靠伴侶滿足的生活需求能透過其他替代途徑滿足,那麼結束關係便會較容易。例如我們有信心能找到更好的伴侶,或是有完善的人際網絡,我們便不會太依賴伴侶和覺得必需留在關係中才能維持現有的生活和得到快樂。

這個模型認為我們離開的決定取決於自己在關係中的得失,但很多時候我們考慮的並不是自己,而是伴侶的感受。


【你會為了伴侶而留下嗎?】

Joel (2018) 招募了近4000位正在考慮結束關係的參加者。

在階段一,他們就着投資模型提出的三個面向評估了他們的感情現況,並且衡量其伴侶有多依賴那段關係。
在階段二,他們每星期會匯報他們的關係是否已結束。

研究結果發現,如果參加者認為其伴侶十分投入那段關係,或是覺得關係結束會令伴侶感到很痛苦,他們大多在階段一過後十星期仍未選擇結束關係。雖然他們有離開的充分理由,但他們可能會考慮到伴侶的感受而留下,這也基於參加者有多在乎迎合伴侶的需要。

因此,有時明明我們渴望結束關係,也會因為依賴關係而難以離開,更會因為考慮伴侶的感受而難以決絕。關係的千絲萬縷,可能並不是單以愛與不愛能夠解釋。但溝通是任何關係的基礎,不愛了,但我們仍可以對話,給關係一個圓滿的結束。

你們覺得作為提出分手的一方困難嗎?留言告訴小編吧!

這篇內容對您有幫助嗎?訂閱我們接收更多有用資訊!

Share:

Social Media

Most Popular

Categories

有煩惱?在等一等找到答案。

Trending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