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些行為會讓我看不過眼?除了法庭,日常都需要正義感!

內容大綱

有看過《正義迴廊》的粉絲們,你們在看的時候會投入地跟著陪審員思考該判定被告人有罪嗎?看到犯人的惡行沒有得到應得的法律制裁時,我們很可能會覺得憤慨和失望。

為何我們遇到不公義時心裡會感到不舒服?而除了社會性的公義,哪方面的公義對我們而言也很重要呢?

【公義心理學:為何我們有追求公義的傾向?】

心理學學者 Matthew Lieberman 和團隊發明了一個研究公平的遊戲。遊戲讓參加者 A 決定與參加者 B 分配獎金(例如:10美金)的比例,但如果遭參加者 B 拒絕,雙方都不會拿到任何獎金。

研究發現,大部分參加者 B 都會拒絕不合理的分配(例如:2-3美金),同時腦中與厭惡反應有關的區域會變得活躍。而當有公平分配時,在參加者 B 的大腦中,與獎勵系統有關的區域會特別活躍。這些腦部區域會變得活躍都是人類天性、自動的反應,也就是說,我們腦袋的設計本身就會對不公產生反感。

【職場也很需要的公義感!】

我們的大腦對不公平很敏感,而且絕非只針對大是大非,也適用於生活大小事。有職場的研究就發現員工曠工的傾向及工作的投入度,都跟他們的主觀職場公平性有重大關係。員工重視的包括:資源和工資分配、能適度參與公司的決策程序、受到上司的尊重,以及公司資訊的透明度。而研究更發現,職場公平性與員工的精神健康有正向關係。


【小心!讓你成為正義魔人的地雷!】

雖然心理上我們有追求正義的傾向,但卻不能保證自己時時能公平公正。著名的公正世界謬誤 (Just-World Hypothesis),一種認定「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認知繆誤,往往就是導致我們怪責受害者 (blame-the-victim) 的原因。

另外,我們往往會忘記生活中的是是非非,往往並非黑與白那麼簡單。因著每個人的文化、教育、生活背景不同,每個人把持的尺都往往不一樣。例如:新婚夫妻曉玲和俊傑都有全職工作;曉玲期望俊傑一起分擔家務,因為這是她父母的習慣;而俊傑的原生家庭卻非如此。雙方缺乏溝通下,曉玲怪俊傑不負責任,雙方都感到委屈。

「不公」的感覺往往帶著主觀的面向。顯然,我們很想保持客觀卻不容易,只能盡力理解和貼近彼此的出發點和理據。我們每一次草率下決定前,都要刻意提醒自己這些容易踩到的地雷喔!

小編的話:話雖如此,「不公」的感覺卻是真實的,而且跟我們的心理健康息息相關。如果你因為生活上遭到不公而感到委屈,等一等鼓勵你跟心理諮詢師探討背後的成因和想法喔

▼想了解更多可以參考▼

Greenberg, M. (2014). The neuroscience of fairness and injustice. Psychology Today. Retrieved November 20, 2022, from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the-mindful-self-express/201408/the-neuroscience-fairness-and-injustice

Sharma, P. K., & Kumra, R. (2020).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place spirituality, organizational justice and mental health: Mediation role of employee engagement. Journal of Advances in Management Research, 17(5), 627–650. https://doi.org/10.1108/jamr-01-2020-0007 

這篇內容對您有幫助嗎?訂閱我們接收更多有用資訊!

Share:

Social Media

Most Popular

Categories

有煩惱?在等一等找到答案。

Trending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