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信任 | 你總是難以信任別人嗎?如何才能重新信任人?

內容大綱

你是否常感到疑神疑鬼,對身邊的人總是心存戒慎?即使與最親近的人在一起,也難以放下心防,毫不掩飾地表露自己的內心世界?這種缺乏信任感的感覺可能常常困擾著你,影響你與他人的關係,甚至影響到你的生活品質。

缺乏信任感可能源自多種原因,例如過去的傷痛經驗、對他人的負面評價、個人性格等等。然而,無論是什麼原因,這種情感都可能帶來負面影響,讓你感到焦慮、孤獨、無力等等。


【信任怎樣被建立?】

要了解甚麼是信任,我們先要明白它是怎樣被建立的。

在Erikson提出的社會心理發展階段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al stages) 中,孩童 (0-2歲) 第一個面對的社會心理危機便是信任與不信任。嬰兒必需依賴照顧者,因此他們對世界的認知便是從與照顧者的關係中開始建立。如果我們的需求都被照顧到,我們便能發展到對世界的信任,以及希望 (Hope) 的德性;相反如果我們的需求被忽視,我們便可能面對焦慮與不安穩等發展障礙。

Bolby 的依附理論 (attachment theory) 也是循着孩童與照顧者的關係解釋我們成長後的人際關係,擁有不安 (insecure) 依附關係的人或會較難相信和依靠別人。如果照顧者沒有一致地回應嬰兒的需求,他們或會發展出焦慮矛盾型依附關係 (anxious-ambivalent attachment),成長後便可能對伴侶抱有相近的想法,不期望他們在有需要的時候會扶他們一把。如果照顧者忽視嬰兒的需求,或是對他們表現得不耐煩,他們便可能發展出迴避型依附型關係 (avoidant attachment),拒絕依靠任何人。


【信任是希望能得到回應的期望】

這兩個理論側重解釋孩童的發展對成長的影響,但我們也可能在成人時期有被人深刻地背叛過的經歷,令我們對人失去了信心。信任是得到回應的期望,如果我們的信任不斷換來傷害,那麼我們便學會把信任留給自己、不再期望。


【我們如何才能重新信任人?】

第一步:聆聽自己

我們先要察覺自己心裏令我們長期防備他人的聲音,例如「不要太投入,最後受傷的只會是我」。這些想法把我們困於不信任的循環中。我們可以有意識地捕捉這些聲音,再仔細想想內容是否建於事實,還是單是借鍳以前的經歷。

第二步:練習信任

我們身邊總有一些我們比較信任的人,我們可以嘗試逐漸與他們分享更多自己的事。我們不必只與一人分享,而是可以分散來說,由淺入深,慢慢地練習對別人的信任。

第三步:分辨問題

最後我們要分辨自己「不信任別人」是否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對人抱有一定的戒心是正常不過的,擁有只屬於自己的秘密亦同樣。但如果我們面對人生的大轉變時仍不願意依靠身邊人,或是對他人抱有過多的質疑以至影響到日常的交際生活,如此我們便可能有信任危機,便否能有需要尋求專業的協助。


小編:信任不是盲目的,是我們在無數的經歷後決定相信那個人,把自己內心最柔軟的部分暴露出來。當戒心是現代人的生存法則,能毫無保留地信任便更顯可貴。

要建立對他人的信任需要時間和努力,但是這是一個值得付出的過程。如果你感到自己無法單獨面對缺乏信任感的問題,不要害怕尋求協助。除了向身邊的人傾訴心聲外,你也可以尋求心理諮詢師的幫助。JAM心理諮詢平台的心理諮詢師會聆聽你的內心獨白,給予你適當的建議和支持,幫助你走出缺乏信任感的陰霾,重新建立對他人和自己的信任和自信。

這篇內容對您有幫助嗎?訂閱我們接收更多有用資訊!

Share:

Social Media

Most Popular

Categories

有煩惱?在等一等找到答案。

Trending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