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好戀愛 | 談一場一起進步的戀愛!認識米開朗基羅效應
談戀愛的原因是甚麼?因為寂寞?因為了想找個人陪伴自己?你有想過原來伴侶其實可以是令我們進步,讓我們成為理想的自己的存在嗎?在米開朗基羅效應中,伴侶可以幫助我們朝着理想的自我進發。這是建基於行為確認的原則:別人對於我們的期望令他們的行為引導我們確認其期望。
談戀愛的原因是甚麼?因為寂寞?因為了想找個人陪伴自己?你有想過原來伴侶其實可以是令我們進步,讓我們成為理想的自己的存在嗎?在米開朗基羅效應中,伴侶可以幫助我們朝着理想的自我進發。這是建基於行為確認的原則:別人對於我們的期望令他們的行為引導我們確認其期望。
在不熟悉的場合中,我們總是把自己的真面目埋藏起來,盡量以最佳狀態示人。唯有在家人或親密夥伴面前,我們才會把整天的委屈發洩出來。可是我們卻常常忘記了,這些無心的舉動同樣會令對方受傷,亦會令關係在不知不覺間迎來危機。到底是出於甚麼理由,令我們傾向對熟悉的人發洩情緒?
長期處於被PUA的有毒關係中,不但會打擊自信、影響情緒,甚至有可能發生悲劇。中國北京大學於2019年就曾發生一則案件,一名女大學生包麗,在認識男友牟林翰後,因長期遭受PUA對待,為人積極樂觀的包麗隨後變成事事自我懷疑、毫無自信的女生,最後更選擇輕生。因此,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正身處困境的你,及早離開令人窒息的親密關係。
「為何另一半總是不懂我?」相信這問題曾經困擾過我們每一個人。我們總是希望另一半能對自己瞭如指掌,能滿足我們每一個要求、看透我們各種情緒變化,但真相永遠事與願違;另一半似乎看不到我們的情感或生理需求,到底是他不夠愛我?還是我們根本不適合?借此向大家介紹「愛的語言」,希望可以幫助你和另一半的關係更上一層樓。
在親密關係裡,可能你也有問過:究竟是我需要一個愛我的對象,還是我真的愛這個人?如果我的心理、生理需求能被這個對象滿足,這個依戀對象可能是任何一個能滿足這條件的人嗎?回到原點,我懂得如何愛嗎?
如果你對婚前諮詢有興趣,你心中可能會有以下憂慮:我的憂慮合理嗎?對方願意嗎?對方會否覺得自己在質疑這段關係?因此,今次我們特別邀請了平台治療師 Janice 來為大家一一解答疑問!
我們獨自來到這個人與人之間帶着千絲萬縷的世界,便注定不能獨善其身。這並不是甚麼壞事,我們的「自我」從不單單包含了自己,亦有着他人的影子,可能是一些習慣、一些看法,在我們生活的枝末總能看到其他人於我們生命的痕跡。
每一對準備踏入婚姻的情侶都會面對大大少少的分歧。有些人不知道應如何取得平衡,加上婚前多不勝數的預備功夫令雙方的壓力和焦慮不斷累積,不少情侶更在這個階段經歷從未遇過的激烈爭吵。
社交
心靈萬事屋 | 天生害怕社交過於敏感怎麼辦?來看諮詢師的專業分析及6大建議
踏入九月,相信很多人將要開學或是踏入一個全新的環境,不知道你們是感到興奮、還是不安呢?今天,小編在心靈萬事屋留意到一位正在為開學而感到不安的事主,得到同意後,我們希望將故事分享出來,同時邀請平台治療師 包綽勤小姐 為這個個案進行分析和建議,讓正在面對相同問題的你們得到一些慰藉和幫助哦!
偷拍|為甚麼有人喜歡偷拍?淺談偷窺者的內心深處
我們在各大論壇或新聞或多或少都會接觸到偷拍案件;有趣的是,有關監管偷拍、發放私密照片的條例——窺淫罪的修例已生效超過一年,但相關罪行的數字不升反跌,反映出偷拍案件比起我們認知的更氾濫。許多慣犯被發現後往往聲稱自己只是「壓力大」。
偷拍這種行為無疑和異常心理學(Abnormal Psychology)是有關的:我們都知道偷拍是不對的,但人又為什麼會犯下偷拍行為呢?
書籍分享 | 內向者竟然只佔25%人口!來看看你是真的內向嗎?
上次和大家分享了有關性格內向者的獨白,其中我們參考了《內向心理學》這本書內有關內向性格的定義。書中提到這個世界有75%的人都是外向性格,那麼剩餘25%內向的人士又是如何與人相處的呢?今天,我們摘錄了這本書些有趣的重點作一個小分享。無論你是不是一位內向者,如果你看完對這本書有興趣的話,歡迎你去購買或借閱喔!
內向心理學|我不喜歡說話不代表我不會社交!
「你MBTI係I嚟啊?咁你一定好少嘢講。」「我好內向架,我社恐啊。」近來年輕人社會興起以MBTI、內向外向等認識一個新朋友。而社會大眾普遍認為外向的人較活潑自信,有着更良好的社交技巧,較受人歡迎;相反內向者常被誤解為十分害羞或不善言詞,所以也相對不太會社交。其實內向的人並不是不會社交,他們只是比較喜歡安靜喔!
如何有效溝通 | 非暴力溝通的三個方式和例子
無論不同關係,你會覺得總是不知道對方的心意,總是牛頭不對馬嘴嗎?增強溝通是改善關係的不二法門,但在實踐上總是處處碰壁~ 非暴力溝通希望能夠去除溝通裡會造成傷害的部分,同時達到有效的溝通。臨床心理學家Rosenberg提出的框架裡面,非暴力溝通包含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內文兩個技巧都是圍繞這四個要素。
害怕親密 | 為甚麼我無法與人交心?測試你對親密關係的恐懼
你覺得自己難以與他人敞開心扉嗎?你覺得自己有不自覺地把身邊的人推開嗎?我們會羡慕其他人靈魂伴侶般的相互理解,為甚麼唯獨自己不能建立深入的關係呢?對親密關係的恐懼 (fear of intimacy) 指的是一個人因為焦慮而難以與重視的人交流具有意義的思想和情感。同時或會渴望有人能走進內心,但又會對親近別人感到恐懼。
缺乏信任 | 你總是難以信任別人嗎?如何才能重新信任人?
你是否常感到疑神疑鬼,對身邊的人總是心存戒慎?即使與最親近的人在一起,也難以放下心防,毫不掩飾地表露自己的內心世界?這種缺乏信任感的感覺可能常常困擾著你,影響你與他人的關係,甚至影響到你的生活品質。缺乏信任感可能源自多種原因,例如過去的傷痛經驗、對他人的負面評價、個人性格等。無論是什麼原因,這種情感都可能帶來負面影響。
同事關係|解析《刺蝟法則》活用組織心理學 完美處理職場人際關係
職場人際關係是每個「打工仔」最關注的問題之一。平時與同事關係一般,又搞不懂上司在想什麼,導致工作上總是事事不順?也許是你還未學會與同事、上司之間的「刺蝟法則」。日本組織心理學學者山浦一保教你在職場上活用「刺蝟法則」,減少團隊間的溝通問題,並在職場上找到與同事、上司的適當距離,令你與同事關係更上一層樓。
友情心理學:你想擁有怎樣的友誼?
兩天前,一夜之間你的 Instagram 短暫地失去了多少個「好友」?而你知道誰不見了嗎?你與這些追蹤者有多親密?(事實是不太熟的話,消失了也未必會發現吧……)就讓我們趁機會反思朋友對我們的意義,從心理學理解不同的友情濃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