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與失戀 | 為何我們會對前度念念不忘? 

「分手」似乎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無解的課題,分手無疑是痛的,幸運的話,傷痛能夠慢慢復原。 但也有一部份人, 在分手後過了一段時間甚至數年仍然走不出上一段戀情,不斷回想和前度的時光。那段時光就像糖衣毒藥,碰不得,一想到仍然會感到撕心裂肺的痛。 戀愛時,心理學家證實人體的荷爾蒙數量、神經路徑、情緒穩定性都會有所改變...

心理諮詢之必要:為何需要心理諮詢服務?
Patient in psychologist office. Man talking to practitioner sit at chair in cabinet. Therapist session in mental health clinic, character share problems with doctor. Line art flat vector illustration

心理諮詢之必要:為何需要心理諮詢服務?

心理諮詢的重要性,治療師能夠運用不同的心理治療概念和技巧,助客人從根源處理心理困擾,建立一顆強大的内心 和能力去解決日後的種種挑戰。了解更多

測一測 你有「述情障礙」嗎? | 情感木頭應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 ?
Cute little girl offering cotton candy to sad friend. Kid comforting upset female character sitting on floor flat vector illustration. Support, friendship concept for banner or landing web page

測一測 你有「述情障礙」嗎? | 情感木頭應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 ?

你常常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嗎?或是你身邊的人總是沉着一張臉,但又甚麼都不說,令你很困擾嗎?生活中,我們總會認為這些人很「木瀆」、很「內斂」,這種不會表達、總是讓情感卡在喉嚨的行為,學名為述情障礙 (Alexithymia) 。 明明情緒已經堵得快要爆發,卻苦無出口,我們究竟應該怎麼辦?

治療師個案分享#04 晚晚都擔心工作表現而失眠
acupuncture session

治療師個案分享#04 晚晚都擔心工作表現而失眠

今期個案分享我們邀請到陳寶兒醫師為我們分享一位被確診抑鬱症的女士所面對的失眠問題。 一位女士在更年期後,適逢工作轉變,備感壓力,常常情緒低落,出現便秘、心悸、失眠等現象,每天在床上等數小時才能入睡。後來,她被診斷抑鬱症和焦慮症,需要服藥。但後來又因為害怕影響日間工作表現自行停藥…

睡眠|你經常熬夜嗎?你經常整夜想着同一件事嗎? 失眠的惡性循環
Cute girl sleeping clipart illustration

睡眠|你經常熬夜嗎?你經常整夜想着同一件事嗎? 失眠的惡性循環

你經常脾氣暴躁嗎?你經常徹夜未眠嗎?夜晚本應是我們睡覺、為工作了一整天的身體充電的時間,偏偏都市人常常因各種的原因無法好好休息,第二天起來,總是睡得很差,沒精打采、甚至感到脾氣暴躁。 良好的睡眠品質不但直接影響生理健康,對精神健康亦至關重要。很多人認為只要睡覺時間充足便足夠了,事實是,質素差的睡眠和睡眠不足對我們情緒的影響一樣大。 所以,我們應該追求的不單是充足的睡眠,更應該花時間改善我們的睡眠質素,睡覺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修復作用!

細數人生那些「社恐」時刻|社交恐懼QnA!心理諮詢師教你5招面對!

上次在現實動態收集了各位網友作為「社恐」的煩惱,發現大部分人的煩惱都很相似呢!你們也有以上提到的煩惱嗎? 【面對社交恐懼的5大方法】 1. 了解自己的恐懼 今次Q&A我們邀請到平台諮詢師 包綽勤小姐 為面對著相似問題的你們作分析。看過網友的回覆後,她提出了以下建議:面對社交恐懼的5大方法...

心靈萬事屋 | 天生害怕社交過於敏感怎麼辦?來看諮詢師的專業分析及6大建議

踏入九月,相信很多人將要開學或是踏入一個全新的環境,不知道你們是感到興奮、還是不安呢?今天,小編在心靈萬事屋留意到一位正在為開學而感到不安的事主,得到同意後,我們希望將故事分享出來,同時邀請平台治療師 包綽勤小姐 為這個個案進行分析和建議,讓正在面對相同問題的你們得到一些慰藉和幫助哦!

為什麼學校沒有社交情緒課? | 社交情緒的五大範疇 它們為甚麼這麼重要

隨著社會對精神健康、情緒管理的重視上升,近年教育界積極考慮將應用心理學納入課程當中,其中部份小學加入社交情緒課程,幫助學童學習正確的社會技巧,有指學童於上課後學會有效控制和表達自己的情緒、社交問題亦得到改善。社交情緒雖不是必修課,卻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生活技能。它與學生的社交能力、學校適應力、甚至未來職場發展息息相關。

集中力|工作經常出錯?大腦到底為何無法集中!

你上班時常常出錯嗎?明明同一句已經看了三次,卻還是漏掉了一隻字。明明已經背好了演講稿,到緊要關頭時還是忘掉了。這時候,你身邊的同事可能會揶揄你:「怎麼又分心了?」  但你又知不知道分心的背後,大腦究竟在告訴你甚麼訊息呢?

減壓|越減越大壓力?測一測你的紓壓偏好 你的紓壓方式究竟有沒有用

不同人減壓的方式是不同的,但你知不知道,自己一直以來減壓的方式究竟有沒有用呢?如果你覺得壓力一直以來都還是存在,那麼可能就是你紓壓方式不佳而產生的副作用哦。這裏我們摘取《不累的生活》內的一個小測驗,想想你平時遇到壓力時,會做什麼的活動來減壓?看看你偏好的紓壓方式究竟有沒有效吧!